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社科动态>>社科动态>>正文

“微山湖畔的赤子——贾卫国(甲戈)诗歌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2017年06月18日 13:02 访问量:[ ] 人次

12月23日下午,由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省级重点学科主办的“微山湖畔的赤子——贾卫国(甲戈)诗歌研讨会”在千佛山校区3号教学楼3134会议室举行。研讨会由孙书文教授主持,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诗评家耿建华,山东省签约评论家马兵、张丽军,山东省作协批评家赵月斌,《齐鲁周刊》记者老四(吴永强),《济南时报》记者钱欢青,《齐鲁晚报》记者吉祥,《都市女报》记者贺剑,文学院爱好诗歌的硕士生,共30余人参加了会议。。

马兵认为,在贾卫国的诗歌中能够感受到其浓浓的思乡之情,这种寄托于芦苇之上的情感是一种对抗同质化、对有个人独特胎记和指纹的乡愁抒写。在《风吹来》、《给娘烧纸》等诗作中可以体会到诗人人到中年后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这种感受是一种个体与时光的对谈。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始终保持着洞察力,追求诗与远方,为抵抗城市平庸生活所作出的努力。贾卫国的诗歌有宏大的叙事和细致入微的表述相结合的特点,还有“有儿女情后才有英雄气”的情怀。

赵月斌认为,贾卫国的诗中有着强烈的生活贴近感。诗歌的题材决定了诗人的情感与情趣,诗人通过苇荡、微山湖等独特意象,书写对家乡的真挚情感。在对题材资源的把握上,看似选取的平常事物,但却体现出了美好、浓郁的情感。诗歌中能够表达出现实的感悟,既有宏大气场的创作,也有对生命场域的抒写。白描与浓墨重彩相结合是贾卫国诗歌的一大特色,以此去发现和描写被忽略的生命价值。

老四(吴永强)用更加感性的语言品评了贾卫国的诗歌。他认为其诗歌体现了诗人经历沧桑之后的柔软内心,是诗人细微情感浸入诗的表达。诗中许多关于家庭、亲情的描写更容易打动人,他认为,现代社会的人需要一颗柔软的心来抵抗严酷的现实,用内心的诗意来抵抗生活的琐碎。

张丽军认为,贾卫国的诗歌在带给读者以震撼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技巧之上的情感的真诚性。首先是亲情,这主要体现在描写对父母情感的诗歌上。贾卫国的诗歌中多次出现了“娘”的形象,有情感的丰富性和厚重感,饱含着诗情。其次,对乡情的呈现是通过空间来表达浓厚的情感。芦苇作为一个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大地的感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故乡文化与情感的认识,芦苇又有着文化构建意义。贾卫国的诗歌是金戈铁马的刚劲和柔软、情切、悲悯情怀的完美融合,引领让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诗中还展现了个体性的价值,让读者看到一个丰富、柔软和有爱的缉毒警察。他提出,诗人在今后的写作中要更好地“格物”,去描述动态的物的形象,呈现出事物的色彩、物味,通过绘声、绘色、绘形描绘意象,使诗歌更美。

吉祥认为,贾卫国的诗歌中有着对底层生活关注的情怀。诗人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在诗歌中展现了警察的另一面,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孙书文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阅读中成长的,诗歌伴随着我们长大。贾卫国的诗歌气韵饱满,读罢有一气呵成的酣畅感。他的诗中有中年男性的独特体会,其中所包含着的内心宁静感和幸福感是令人难忘的。诗歌中有很多隐秘的信息,需要我们去好好地体会。同时,贾卫国的短诗创作仍有不足,没有抓住蕴涵着的无穷意味;诗歌的成功在于远距离的原则,是在各个层面的远距离,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意写作的痕迹比较明显,诗歌可以用“挺好”来形容,有待于向“更好”层面的开拓,对贾卫国创作出更高境界的诗歌表达了的期待。

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熊威、刘涛、裴振、王大鹏、李君君、赵红芳、妥东等同学就诗歌的意象、形式、情感与诗人进行了对话。

耿建华做研讨会总结。他认为无论在何处都应该有诗的情怀,诗歌要运用意象化、叙事化的手法使诗歌更有味道。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诗歌,只要能够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就是好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