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社科大讲坛>>社科大讲坛>>正文

时平教授做客第581期社科大讲坛:海外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

     2017年12月20日 20:59 访问量:[ ] 人次

    12月16日,由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和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的第581期社科大讲坛在长清湖校区历社学院楼116教室开讲。本次社科大讲坛特别邀请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时平教授担任主讲人,做题为“海外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人文合作视角”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历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赵文亮教授主持,博士生导师朱亚非教授担任评议人,辅导员梁肖,兼职辅导员王泽芳和近200余名同学共同到场聆听。

讲座伊始,时平通过列举明成化时期正德时期,《明史》和不同时代的历史名人对郑和的评价,说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郑和的评价不断提高。他提到我国海洋危机严重时期西洋记类书籍印刷数量急剧增多,并以此为基础引申讲述中国古代以书籍来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提及中国重视海上与陆上交通贸易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陆海统筹政策。随后,时平对郑和下西洋线路文化遗产分布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指出研究郑和下西洋应将动态与静态、物质与非物质观点相结合,以船和航行路线为基础进行研究,要深刻认识我们拥有的航海工艺技术、航海路线图等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他指出我们要从郑和身上发掘民族精神和文化力量,强调研究历史不仅要坚持专业的学术规范、求真求实,也要注重从社会发展的时代性来观察历史,求历史真相。最后,时平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依据文化遗产理论和标准,构建出以文化路线为中心的海外郑和文化遗产知识体系,他通过介绍自身经历来讲述关于当代海外郑和文化遗产的研究与实践。此外,他还一再强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历史学习方法,认为提出问题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终身受益的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着重大的贡献。在讲座提问环节,时平对“郑和下西洋在各个国家停船地分布”、“郑和姓名的历史来源”等问题进行详细解答。针对同学们的问题,时平指出历史考古发现要与地理学、海洋学等学科相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的合作研究,我国考古工作者都是在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条件下进行发掘与研究


在讲座的点评环节,朱亚非教授称赞时平能够严谨治学,从细致着手进行研究,有战略思维,能够古为今用,史事今鉴,其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资源价值,对未来我国海洋事业与海权战略思想有着重大的奠基作用,同时他希望同学们提高史料的解读能力、重视历史研究的时代性,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做到经世致用


在讲座的点评环节,朱亚非教授称赞时平能够严谨治学,从细致着手进行研究,有战略思维,能够古为今用,史事今鉴,其研究具有强烈的社会资源价值,对未来我国海洋事业与海权战略思想有着重大的奠基作用,同时他希望同学们提高史料的解读能力、重视历史研究的时代性,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做到经世致用


时平上海海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海军指挥学院军理论教研室主任、军事教员;兼任中国郑和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郑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航海博物馆专家组专家曾于2003-2005年担任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领导小组顾问。作为我国资深的海权问题专家,主要从事海权和海洋文化研究,出版《中华海权与历史文化》、《中国海洋民间信仰研究》等著作十余部,发表论文数十篇。

(田中玉 林依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