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守森教授为“光明讲坛”做题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讲座
11月8日,光明讲坛走进山东师范大学,邀请杨守森教授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开讲。光明日报副总编刘伟、山东师范大学纪委书记姚东方分别致辞。
光明日报副总编刘伟
山东师范大学纪委书记姚东方
杨守森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精髓与意义、如何正确坚守与实践等三方面进行了讲解。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相关内容,是最早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左联”时期,中国人开始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下,中国的文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杨守森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精髓与意义在于,高度重视文学艺术改造现实、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功能;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辩证文艺观;注重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多元开放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作家、艺术家的现实责任感不足,“典型人物”理论在实践中不尽人意,理论研究上新的片面性代替旧的片面性等情况。杨守森认为,要正确地信守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清醒意识到,科学地而非教条化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本原性地而非断章取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与研究。
杨守森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精髓与意义、如何正确坚守与实践等三方面进行了讲解。
1919年,李大钊在《新青年》连载《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相关内容,是最早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中国的传播。“左联”时期,中国人开始直接接触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下,中国的文艺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杨守森提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精髓与意义在于,高度重视文学艺术改造现实、推动历史进步的社会功能;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辩证文艺观;注重创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为人民服务的价值立场,多元开放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作家、艺术家的现实责任感不足,“典型人物”理论在实践中不尽人意,理论研究上新的片面性代替旧的片面性等情况。杨守森认为,要正确地信守与实践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清醒意识到,科学地而非教条化地、全面地而非片面地、本原性地而非断章取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指导创作与研究。